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上海道教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道学讲堂 >

《道法九要》讲座(6)

时间:2009-06-29 09:1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第六讲 诚敬守一,济世度人 陈耀庭 守一被赋予新的意义 白玉蟾在《道法九要》的第七要是守一。守一是《庄子》(即《南华真经》)中提出来的。其《刻意》篇称,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汉代道教就开始流传守一的养生功法。守一的一就是道。守一的方法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第六讲  诚敬守一,济世度人


陈耀庭

“守一”被赋予新的意义

白玉蟾在《道法九要》的第七要是“守一”。“守一”是《庄子》(即《南华真经》)中提出来的。其《刻意》篇称,“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汉代道教就开始流传“守一”的养生功法。“守一”的“一”就是道。守一的方法,就是全神贯注于道,而不分散思想和精力。道经中说“人能守一,必得真仙”。不过,白玉蟾在《道法九要》中为“守一”添加了新的含义。
白玉蟾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达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达观”,在现代汉语中是看得开、看得透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指的是观察全面、了解透彻的意思。行持,就是施行道法。“达观行持者”,指的是精通道法而施行道法的人。“间或不灵”,“间或”,有时候的意思。“间或不灵”,就是施法有时候会不灵验。“呼召不应”,即召唤天将神吏,得不到响应。“何故”,那是什么原因的意思。
白玉蟾说,“初真行法者,累验非常。广学者,却不如之。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精神不能纯一,分散元阳。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这里的“初真行法者”指的是刚刚开始学法和行法的人。“累验非常”,就是一次次的灵验非同寻常。这里的“广学者”指的是学多了和学久了的人。“却不如之”,反而不如初真行法的人的意思。白玉蟾对这样的现象指出了原因,“此非法之不应也”,意思是这种情况并不是道法不灵验了。而是因为“学者多传广学”,就是学法的人从不同法派的前辈那里得到传法,从各种途径广泛地学法。“反使精神不能纯一,分散元阳”,就是多传广学反而使得“广学者”的精神不能纯粹守一,元阳之气被分散消耗了的缘故。“登坛之际”,就是登上道坛行法的时候。“神不归一”,就是元阳之神不能固守于道。“法不灵应”,于是,道法就不能灵验,神灵也不响应了。
接着,白玉蟾就阐述“守一”的道理。“岂不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今志于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但耽于广学,反不能纯一矣”。“岂不闻老子云”,就是难道你没有听到老子说过的意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这三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不过通行本作“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将“人得一以灵”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联系在一起,在唐宋文献中已经出现。白玉蟾说“人得一以灵”,就是人能够得到“一”就灵妙的意思。“得一”就是固守而没有杂念,没有杂念才能灵验。“今志于行持者”,说的是现今有志于行施道法的人。“必当守一”,一定要守一,使自己的思想集中于“道”,没有杂念的意思。“法而自然,通天彻地”,就是道法自然,道法就会灵验,畅通于三界之间。白玉蟾批评那些“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即不懂得固守于“道”和保持守一心态是最上乘功夫的人。这样的人“但耽于广学,反不能纯一矣”,意思就是他们只是沉迷于广泛地学法,反而不能保持自己思想信仰和心态的纯粹守一了。
白玉蟾这些批评是有自己切身经验和教训的,他曾经云游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等山,到处寻师访友,学习道学、道法、科仪等各法派的内容。但是,一直不能悟道、明道和得道。直到他遇见了陈楠,陈楠一席话使得他茅塞顿开,专心师承陈楠,学习南宗丹法,于是,才真正悟道。白玉蟾深知不同法派前辈们对于道法各有解释,他告诫学习道法的人一定要懂得守一。白玉蟾说,“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箧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上古祖师”,指的是自古以来的祖师和前辈。“虽有盈箱满箧灵书”,“箱”即书箱,“箧”即小箱子,“盈箱满箧”,就是大小书箱的意思。虽然有装满大小书箱的各种道法经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意思是众多的道法经书都是为了留下来引导普通人或者不聪明的人,那是启发后来学法的人用的。“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至一”原是指高度一致,引申为师父授业自有其奥妙的意思。“不教人见闻”,就是这些经书并不教徒弟去到处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即使鬼神也不知道道法的机理。“用之则有感通”,只是施行道法后就有感应和通达。这里说到各种道法都是专一的,而不是广博杂陈的。
这里,白玉蟾专门举说了道法使用的法印。“且法印亦不可多。专以心主一印,专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切不可疑惑有无,昧于灵台”。“印”就是印章。“法印”就是盖在施法文书上的印章。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称,“付降印篆以为信誌”,就是说印章是身份和信用的标志。“法印亦不可多”,意思就是,法印不宜在文书上盖得很多。“专以心主一印,专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施法的人专心用一个法印,专请一个主管部门的神灵,专请一位神将莅临护卫在坛场上,听候差遣。这就是说施行道法不必盖很多法印,不必请很多神将。“坛”,就是坛场。“靖”,原指修道的静室,后指道坛或道观。“晨夕”就是早晚。“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就是早晚烧香燃烛供奉,进出按照道教礼仪,面对神灵时举止要恭恭敬敬。“诚信”就是虔诚地信仰。“相孚”就是相符。“诚信相孚”,就是虔诚得令人信服的意思。“自然灵应”,道法自然有灵验,能够感应。“切不可疑惑有无”,意思是行道法的人自己万万不可怀疑道法没有灵验,道法没有用。“灵台”就是心。“昧于灵台”,指的是行法道士自己心里存有怀疑的意思。
白玉蟾最后说,“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斯为守一之道矣”。“须是”,应该是的意思。“先以诚敬守之”,首先以虔诚而恭敬的态度固守于道、固守于一个法派的意思。“必获灵验”,就是一定会获得灵验。“斯”,指示代词,这个的意思。“斯为守一之道矣”,意思是,这个就是守一的道理和方法了。

“济度”有双重内容

白玉蟾《道法九要》的第八要是“济度”。“济度”的济是救济,度是超度。亡魂之所以需要济度是因为亡魂可能在三生七世之中阳上结有冤家债主,会在地狱中执着催讨报对,使亡魂难以逍遥受生,所以,需要道士行法济度,结束冤对,超度亡灵。
首先,白玉蟾指出学道的人生前可以做到死后不被牵缠。白玉蟾说,“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于尘累之乡,不漂于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学道之人,洞明心地”,意思是学道的人,心地应该都是洞彻透明,毫无贪欲杂念。“乐”是喜欢。“奢华”,奢侈华贵的意思。“著”即沉迷。“尘累”就是尘世牵累,引申为杂事纷冗的世俗社会。“漂”即漂流。“爱河”,比喻男女感情纠葛不断的长河。连续四句从否定的角度说明学道的人是不喜欢奢侈华贵的,是不嫌弃贫困卑贱的,不会沉迷在世俗的名利欲望之内,也不会纠缠在男女的爱河情网之中。“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连续三句从正面说明学道人的追求。那就是清静淡泊,任其自然,生活得无牵无挂,自由自在,随遇而安,在世俗社会里和谐和睦。
其次,白玉蟾阐述济度的内容和方法。济度包含有二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活着的人而言的,人一旦有病或者有灾,需要道法的帮助。另一个是对死去的亡魂而言的,亡魂坠入地狱以后,要脱离地狱,转生为人,也需要道法的帮助。
白玉蟾说,“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这就是对活着的人而言的。“先当”,首先应该的意思。“行符治病”,就是施行符法为人治病。“济物利人”,以符法帮助人,有利民众的意思。
“次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这就是对死去的亡魂而言的。“次可”,其次可以的意思。“拔赎沉沦”,拔度和救赎沉沦于地狱中的亡魂的意思。“冥趣”,即冥世,地狱世界。“出离冥趣”,从阴世地狱的黑暗中出离的意思。“先度祖宗”,在拔度的程序上,首先度化的是祖先。“次及五道”,其次是五道,五道指的是在神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等五道中轮回转生的亡魂。亡魂进入五道轮回,罪业深重的就会在地狱接受酷刑报对,并转生为畜生。度化五道,就是度化亡魂出离五道轮回。“以我之明觉彼之滞”,我指行法济度的道士。彼指被度化的亡魂。“觉”是觉悟的意思。“滞”是不明的意思。“妄”是不真的意思。行法济度的道士拔度亡魂,就是以自己的“明”和“真”作为代价来度化亡魂的不明和不真。因此,行法济度的道士都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阳”,指行法济度的道士的阳神。“阴”,指被度化的亡魂的阴浊。“饱”,指元气的充沛。“饥”,指魂气的残缺和无助。“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就是以行法道士的阳神来炼化亡魂的阴魂,以道士自己元气来充实亡灵的残缺。
白玉蟾总结说,“超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超昇”,超度亡魂昇天的意思。“出离”,出离地狱的意思。“普度”,就是普遍地度化。“无穷”,指等待度化的无穷无尽的亡魂。“斯”,指示代词,这个的意思。“斯为济度矣”,这就是济度的意思。

三,守一济度的神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道法九要》里,白玉蟾对于某些道士施行道法却不灵验的原因作了分析。道法不灵验的原因很多,白玉蟾只是从守一的角度分析了其中的一种,而且还是针对有神职、有箓位,施行道法一般还是有验的道士说的。只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道士施法却不灵验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道法不能灵验的很多。记得台湾曾经出版过几大本《符咒大全》,里面收录了许多符咒。书的作者告诉读者只要按照书上的符描画,嘴里照着书上的咒语念诵,就可以获得灵验。例如:高速公路上不会有车祸,家里的男人不会在外面娶小老婆等等。道门中人看了,就知道这样的书纯粹是骗人的把戏,因为这样的符咒绝对不能沟通人神,绝对不能调遣神灵来护卫人们。这样的不灵验,当然不是白玉蟾要分析的那一种。因为施行道法的人没有神职,没有箓位,没有资格与神沟通。
白玉蟾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南宋时期南北割据。北方全真道迅速兴起,南方正一道出现了许多派别,例如: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等等。在这些派别的内部,又由于师承的差别出现了一些支派。各派各祖师都将自己对于道的理解和对于道法的解释添加在自己的传承之中,于是,各派道法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发生这样的情况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各派各宗祖师都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说成是唯一正确的,而将其他派别和祖师的解释都说成是错误的或者不周全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学道学法的人自然会无所适从,或者旁通杂学。其结果当然这个人的学识和道法离开道,离开自己的本派本宗越来越远,以致于道法也失去了灵验。
《道法会元》称,清微法以元始天王为始祖,灵宝法以西那国王为始祖,正一派以祖天师张陵为始祖。各派在行法时调遣的神仙宫分不尽相同,施法时召请的神灵也不尽相同。就拿炼度之法来说,在南宋时期各派的做法就已经有了分歧,出现了许多种炼度仪。即使是同一种炼度仪,各地不同师承的道士行法也各有不同。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说到炼度仪用符称,“近世炼度科格既不同,符命亦有异,皆不可杂用,混殽失宗。”金允中的时代与白玉蟾相去不远。诸派道法混殽下现象,已经是道门贤达普遍关注的事情了。《玉宸经法炼度内旨》在说到水火炼度的时候称,“其水火先后之说,有先水后火者,有先火后水者,或以心肾为坎离,或以两肾之炁为水火。如是之不一者,盖以大道微妙,实关天机,禁戒至重,难以言传。先师不得已而假浅近之说,引接初真。孰知后学竟此执迷,无复参究,良可惜哉。”先师浅近之说本来已经不同,后学执迷解释分歧自然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道学法的人,不能固守本宗本派之说,杂学各说,必然召神无验,道法不灵。正因为如此,白玉蟾将守一赋予固守一派之法的含义,并将固守一派提升到固守大道的高度。
济度,人们通常理解为超度万灵出离地狱。白玉蟾则将济度的内容一分为二,一是济度阳上有苦难的民众,二是济度阴世受苦难的亡魂。这样解释济度是符合祖天师创立道教时的宗旨的。道教不能仅仅济度阴世的亡魂,还必须对于拯救现世社会的苦难信众有所裨益,这样才能吸引信众,获得自己生存的条件。从这个宗旨出发,道法自然也应该包含二个部分,一是济度亡魂的道法,借用科仪斋法的术语,那就是度亡道法。另一个是帮助阳上信众脱离苦难的道法,即祈禳道法。不管是哪一种道法,行法的道士都必须用自己的阳神去感应神灵,用自己的真元之炁去驱赶妖邪,去扶助幽魂。如果行法的道士不牺牲自己的阳神和真元之炁,那是无法沟通神鬼,无法使道法实现其灵验的。白玉蟾说,“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就是行法道士自我牺牲的过程的真实描写。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承认不承认有阴阳之分,所有行法的道士都应该被视为慈善家,他们都是牺牲自己为信众服务的有道之士。
陈莲笙大师曾经说过,“度人先度己”。不管是济度阳上的有苦难的信众,或者是济度阴世受苦难的亡魂,对于行法的道士来说,他们都是他人。而要度化他人,行法的道士先要度化自己。度化自己就是要学道、悟道、明道。大道是无私的,是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自居的,因此,行法的道士也应该是无私的,应该像水一样帮助他人而不讲什么条件。这就是学法行法的人应有的觉悟。如果连这样一点也做不到,人们怎么还能够指望这样的“道士”帮助别人、济度别人,还怎么指望他行的法有什么灵验呢?
(责任编辑:dx)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